王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中药材种植农村精准扶贫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此件属共办件,由市卫计委、市农业局共同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材发展高度重视,并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出台了《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我市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2017年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对我市博山、淄川、沂源等区县的中药材种植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现场考察,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2018年春季,在淄川区太河镇峨庄村开展了丹参品种对比、远志人工栽培等试验示范,示范指导农户中药材生产种植技术。
一、我市中药材生产现状
1、人工栽培中药材情况。据调查,2017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0184.2亩,其中沂源30000亩、博山1063亩、淄川6800亩、周村400亩、临淄1380亩、张店540亩、文昌湖区1.2亩。大面积栽培的中药材品种达10多个,有丹参、桔梗、黄芩、金银花、菊花、玫瑰、柴胡、板蓝根、芍药、白术、射干、沙参、牛蒡等,主要分布在沂源县(南鲁山镇、悦庄镇、石桥镇、鲁村镇)、淄川区(太河镇、西河镇)、博山区(池上镇、博山镇)。种植面积前三位的是丹参(23825亩)、桔梗(约4420亩)、黄芩(约1175亩)。
2、野生资源利用情况。我市野生药材蕴藏量占全省的18%,以南部山区较多,仅次于临沂(27%)、烟台市(25%)。品种主要有青蒿、白蒿、卷丹、玉竹、远志、连翘、防风、胡黄连、仙鹤草、天南星、射干、穿地龙、益母草、酸枣、柏子仁等。年收购量比较大的有益母草(1000吨左右)、艾叶(2000吨左右)、酸枣(鲜货1000吨左右)、连翘(300吨左右)、柏子仁(100吨左右)、远志(2吨左右)等。
3、中药材产量及收益情况。据调查,近三年平均产量和单价,丹参亩产(干货)500公斤左右,单价12元/公斤,每亩毛收入6000元;桔梗平均亩产(鲜)1200公斤左右,单价3元/公斤,每亩毛收入3600元;黄芩平均亩产(干)300公斤,单价18元/公斤,每亩毛收入5400元。近几年的种植中药材以丹参的需求量大,效益最好。
二、中药材生产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野生资源缺乏有效保护。在市场和价格的刺激下,一些中药材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使自然生态幅缩小,甚至减少到濒临绝灭的临界状态。
(2)品种混杂。栽培的药材品种基本以“自繁自育自用”为主,主栽的品种不详或种性退化。
(3)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播种、除草、采收、初加工等环节主要依赖人工完成。
(4)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我市中药种植集中在南部山区,该区域农田水利、农田管理机械不足,晒场、烘干和存储等配套设施简陋。
(5)中药材病害严重。多数连续重茬3年以上,桔梗根腐病、丹参根结线虫病等发生严重,造成大幅度减产,制约了面积进一步扩大。
(6)中药材基地规模小,种植面积不稳定。中药材种植基本以农户小规模种植为主,区域化种植水平不高。其次,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带动能力有限,群众只能盲目的跟市场走,价格好了种得多,价格低时种得少。
(7)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市尚未建立与中药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少,科技力量薄弱。
(8)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由于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指导,规范化生产管理措施不到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根据您的建议,针对我市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引进中药材种植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一是筛选优质桔梗、丹参品种,进行品种更新和提纯复壮,合理安排茬口搭配。二是引进、试验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中药材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进行技术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人员培训,使一批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在我市落地生根。
2、开发利用紧缺野生药材品种,进行人工驯化种植。通过增加人工繁殖和推广规范化采集等措施,建立野生中药材抚育基地。对目前需求量较大的远志、连翘等野生品种,开展人工种植,建立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逐步增加人工种植的占比。
3、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模式。加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的技术指导服务,开展中药材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试验示范,提高药材品质。
4、开展精准技术扶贫。将发展中药材生产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措施,宣传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种植优质中药材,逐步扩大种植规模。通过邀请中药材种植能手、专家授课、培训等形式,对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种植贫困户中至少有1名成员掌握规范化种植技术,实现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推动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再次感谢您对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市农技推广中心,联系人:许元锦,联系电话:277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