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淄博:解码林下经济“生态账本” | ||
---|---|---|---|
索引号: | 11370300MB28555714/2025-5514607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5-04-17 | 发布机构: |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 |
4月8日23时许,一场春雨随春雷而至,滋润着我市的万亩青山。在沂源县悦庄镇本土有机茶示范基地,翠绿的茶树与套种的玫瑰花在雨水的浸润下焕发生机,勾勒出一幅“林下生金”的美丽画卷。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里以前是‘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绿化年年无’的荒地。”沂源翠微茶业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马晨感慨地说。如今,这片曾经贫瘠的山地已成为千亩有机茶园,茶农们正忙着除草、施肥,进行春耕管护。
沂源县林地面积达148万亩,森林覆盖率62.1%。示范基地所在的朱家庄村地形以高山、丘陵为主,裸露的变质岩层不适合传统农作物种植,种茶却有天然优势。
“高山生态、昼夜温差大、优质水源,这些条件赋予了沂源茶独特的品质。”沂源县茶产业发展推动者、技术顾问冯志杰说。千亩有机茶园周边树林不仅形成天然生态屏障,更营造出远离污染的优质生长环境,孕育出淄博独有的地域茶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翠微茶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为村民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并实行保护价收购。目前,茶园从石桥镇最初的600亩,扩展到悦庄镇、大张庄镇等地,总面积超1000亩,亩产值最低2万元,年总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茶农年均增收2万元。
近年来,沂源县创新推行“茶园+玫瑰/蓝莓/酸枣芽”的林下复合生态系统套种模式,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让昔日的荒山真正变成了“聚宝盆”。
在周村区北郊镇圈头村的杨树林下,同样蕴藏着致富密码。杨树林厚重的枯叶下,肥嫩的赤松茸或簇拥或独立,探出圆润的菌盖,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这片看似普通的林地,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的“宝地”。
圈头村种植赤松茸已有四五年时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茂苗介绍,赤松茸种植充分利用了村里林下闲散土地,以玉米芯、稻壳和秸秆混合发酵作为培养基,既环保又节省成本。“玉米芯和秸秆在农村随处可见,经过45天发酵就能成为赤松茸的‘温床’。”这种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出菇率,还让废弃资源焕发新生。
赤松茸生长周期短,冬季种植45天即可出菇,采收期可持续到次年5月底。“只要温度适宜,就能持续采收。”王茂苗说。目前,村里5亩赤松茸基地每天可采收赤松茸500多公斤,高峰期需十余人同时作业。
“根本不愁卖,经销商主动上门,电话订单不断。”王茂苗说。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圈头村还推出“老圈头牌松茸脆菇、松茸酱”,延长产业链,打造地域品牌。鲜货直销与深加工双轨并行,让赤松茸产业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如今,赤松茸已成为圈头村的“致富伞”,不仅盘活了闲置林地,更让村民尝到了特色农业的甜头。这种“借绿生金”的发展模式,带动桓台县、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地的农户也加入到种植行列。
而在高青县常家镇,高青春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则将昔日的荒地打造成了“黄金宝地”——中草药种植基地。这里,造型独特的金叶白蜡树林,笔直的树干顶着黄绿相间的“帽子”,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
走进基地,整齐的白蜡树下,几名村民正忙着撒黄芪种子。公司技术总监刘天荣介绍,自2013年起,公司流转1000多亩土地,转向发展“林下经济”,在白蜡、法桐等林下,种植芍药、白术、牡丹、黄芩等多种珍贵中药材,面积达370余亩。
刘天荣指着林间成畦的药材说道:“这里种的是黄芩苗,黄河沙土很适合中草药生长。在这片白蜡树下,今年种了150亩黄芩、80亩丹参、50亩黄芪。”据了解,去年丰收时,中药材效益显著,仅黄芪每亩收入就达5000余元,白术也获得了好收成。这种“生态林+中药材”的复合种植模式,不仅让闲置林地焕发新生,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让林下中草药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黄金”产业。
从“绿山头”到“富口袋”,蓬勃发展的林下经济正让广袤乡村焕发新活力。据了解,我市森林覆盖率达21.56%,居全省第四位。近年来,以林茶、林药、林禽、林菌、林蜂等为代表的立体种养模式,不仅盘活了林地资源,更释放出丰厚的生态红利。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实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淄博样板”,书写出生态富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