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沉睡资源变资产 老街蝶变焕新颜——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
索引号: 11370300MB28555714/2025-5503232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1-09 发布机构: 淄博市农业农村局

沉睡资源变资产 老街蝶变焕新颜——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东顶村农房盘活利用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25-01-09
  • 字号:
  • |
  • 打印

八陡镇东顶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研学基地、开展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和传统工艺,不仅利用农房发展起文旅产业,还有助于改善资源浪费,增加村集体、村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东顶村以资源整合和规划统筹为抓手,依托八陡老街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地域文化,积极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户合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发展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销售为一体的文旅产业,打造“吃、住、游、乐、购”全链条旅游体验新场景。周边村通过入驻八陡老街“共富工坊”,村集体合作社收入和知名度得到提升,以文旅融合助推共同富裕。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顶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东南部,地域面积1.3平方公里,人口1035人,党员55人,村“两委”成员6人。东顶村位于城郊地带,交通便利、文化深厚、风景秀丽,但随着部分村民向城区的迁移,造成大量宅基地和农户合法拥有住房闲置。近年来,东顶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资源整合、统筹规划、筑牢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以八陡老街的历史遗存为依托,以地域性人文及美食文化背景为主脉,对东顶村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建立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销售于一体的文旅产业,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助力各类资源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全面梳理,摸清宅基资源家底

通过实地走访、资料审查、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宅基地相关的“人、地、房”信息。东顶村依托网格化管理,组织“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形成专项小组,对全村范围内的闲置宅基地、零散房屋及未利用建筑进行全面细致地排查,确保全面覆盖,无一遗漏。实行“三必”原则,做到“现场必访、信息必采、照片必摄”,详细记录每处农户合法闲置农房的位置、面积、房屋状况及产权信息,并建立档案。按照“一户一档”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类建立台账,为后续的资产盘活提供清晰的基础数据。经过彻底的调查,全村共统计出农村宅基地247处,其中48处农村闲置宅基地或农户合法拥有闲置农房可进一步改造利用。

科学规划,保护乡村原始风貌

东顶村依托本村的历史文化底蕴,立足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编制了《八陡镇东顶村村庄建设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村集体精心保留了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农房,不进行大拆大建,而是通过适度修缮和小规模翻新,保护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深入挖掘地方建筑特色和院落文化内涵。近年来,村集体以收购、租赁等形式,对东顶大街、关帝庙胡同、井胡同等在内的部分农户合法闲置住宅、院落进行重新规划和修缮,修复建设鲁中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八陡老街,包括东顶村民俗博物馆、商铺、手工艺作坊等设施。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地方特色饮食和手工艺,打造一系列文化属性突出、互动性强的特色文旅项目。截至目前已成功盘活12个院落、50余间闲置房屋,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闲置农房资源利用率。

挖掘特色,打造多业发展共富体

东顶村深入挖掘本村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东顶村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确定了依托“餐饮文化+”的盘活思路,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村集体利用八陡老街的历史遗存,开发乡村旅游和特色饮食,成立了淄博市博山区八陡老街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八陡老街文旅发展公司出资,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对村内老街进行升级改造,修复明清四合院、老房子、老院落等50余间,建立起集古村落保护、乡村旅游、传统特色饮食于一体的品牌产业。通过对闲置的传统乡村民居建筑形式的宅基地及农房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保留当地乡村建筑、民间工艺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同时,结合当地的手工艺文化、美食文化、非物质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吸引外来游客游玩观光消费,按照“共富”的发展理念,结合周边村的特色农产品大黑山后村富硒小米、金桥村香油、北河口村花生油、福山村美食旱酥鱼等17个村合作社的纯天然特色产品制作方式,对老街闲置农房进行定制打造,将特色农产品引入老街,形成“一村一特色工坊”、“联合社+合作社”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实现“一条老街看八陡”的多业态发展模式。通过聚合优势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条老街看八陡”的繁荣景象,八陡老街经过修缮改造解锁了“N”种用途。古槐、老屋、青石板路……这些带有民俗特点的古建筑群在改造中得以完善保留,发祥于此的百年老字号的食品制作、手工业作坊再次开门迎客,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解决了周边300多位农民就业。

完善设施,助力传承历史文化

八陡老街的饮食文化深厚,素有“人人都是半把刀,厨师倒比炒瓢多”的美誉,八陡菜也是博山菜乃至鲁菜发展的重要基础。东顶村集体运营的八陡老街饭店就设在具有百年历史的明清四合院内,是游客体验传统美食文化的绝佳场所,为了给游客创造一个舒心的游玩环境,村集体通过租用的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边角地房屋9处,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民俗博物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既提升了乡村品位,又打造了地方特色的乡村美食品牌,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以物寻根,不忘来处,村集体盘活1处闲置宅基地建设东顶村民俗博物馆,面向村民征集梳妆台、罗汉床、缝纫机、茶壶、陶瓷碗、八仙桌等传统生活用具100余件,借助老物件讲述家乡的故事,乡村博物馆的建设,既让面临消失的乡村文化留存下来,也让居民们得以再次触摸历史,在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激发出创造新生活的动力。

东顶村因地制宜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打造研学基地、乡愁老街打卡地,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户带来了经营性收入、租金、分红和工资收入,周边村落通过入驻八陡老街“共富工坊”,带动了村集体合作社的收入和知名度提升。截至目前,年吸引游客量约30万人次,实现综合营业收入240万元。村集体利用闲置农房打造文旅产业,实现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兴业,带动8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气。利用八陡老街民间四合院以及村内文化驿站,组织文化文艺团队、民间文艺爱好者,参加阶段性、嵌入式“小院有戏”文艺演出活动,因“院”制宜打造“小院有戏”文化悦民新场景。充分利用老街古院落,组织文艺演出队伍,结合院落特色,打造“沉浸式”表演。对零星分散的闲置宅基地,建设成了小花园、小游园、小公园等休闲场所,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同时,欣赏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