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预防“窗口期”,防止小麦赤霉病流行 | |||
|
|||
|
|||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流行性、毁灭性病害,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带有毒素而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对小麦生产和人畜健康危害极大。该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若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遇连阴雨、大雾或结露天气,田间湿度大,易导致该病大面积流行。据市气象部门预报,4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2成,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降水过程出现在18-19日、21-22日、28-29日,气象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且防治窗口期短。要做好小麦生育期的监测调查,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田块、不同品种的小麦生育进程,结合天气情况,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策略,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施药防治。要抓住齐穗至扬花初期(5%-10%开花)关键时期,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用足药液量,喷匀喷透;如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需隔5—7天再轮换用药防治第二次,确保防治效果。这个时期也是小麦其它病虫的高发期,生产中可结合“一喷三防”,混合用药,兼治锈病、白粉病、穗蚜等多种病虫害。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