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农业机器人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 |||
|
|||
|
|||
农业机器人是以农产品为操作对象、兼有人类部分信息感知和四肢行动功能、可重复编程的柔性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设备。 农业机器人的特点有:作业的季节性。农业机器人大都针对农业生产某一环节,因此使用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利用率较低,从而增加了使用成本;作业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农业生产环境多变且不易预知,农业机器人无法一直处于较固定的作业环境。因此农业机器人须具有适应不同环境并且能在其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作业对象的娇嫩性和复杂性。农业机器人在作业中必须能适应形状复杂、大小迥异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并且需进行柔性处理。 农业机器人大致可分为两类:行走系列机器人,主要用于大面积农田作业;机械手系列机器人,主要用于温室或植物工厂作业。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机器人,如剪羊毛机器人、放牧机器人等。 当前农业机器人推广与普及的主要瓶颈是制造成本和智能化程度等。目前农业机器人大都只针对农业生产某一环节中的某一项作业,农业生产季节性强,造成了机器人的使用效率低,间接地增加了机器人的应用成本。农业机器人主要在非结构环境中工作,对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要高于其他领域的机器人。当前在自动导航、视觉辨识定位等方面已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总体来看,智能系统的发展仍不够完善,很多任务无法由农业机器人单独完成;另一方面,即使农业机器人具备了相当的智能,由于其制造成本较高,开发难度大而难以实际应用。 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可以侧重:研制开放式的结构及控制系统,使得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通用性,利于推广普及;机器人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标准化研究相结合,也即农机与农艺融合,使机器人功能更贴合农业生产需求。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