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玉米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 |||
|
|||
|
|||
当前,我市已进入汛期,据气象部门预测,7~8月份,全市降雨量较常年偏多 2~3 成左右,年景一般到偏差,发生极端强降雨的概率较大,防汛形势复杂严峻。为切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我市秋作物防汛抗旱的应急反应能力,特发布玉米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一、洪涝灾害防灾减灾技术 玉米是需水量大的一类作物,但玉米根系较浅,耐涝性不强,在土壤含水量超过最大持水量的80%时即可出现生长发育不良等情况。苗期遇到涝灾,影响更为严重。渍害出现越早,淹水持续的时间越久,田间积水深度越深,玉米受害程度越重,减产幅度越大。拔节期后抗渍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发生渍害的程度相对较轻。遇到洪涝灾害以及田间渍害,应及时采取措施,防灾减灾,争取获得丰产丰收。 1、尽快排除积水。连续降雨暂停或者大雨后,如果田间积水过多,会导致土壤中缺氧、不易透气,阻碍根系呼吸代谢、吸收养分等活动,严重者可导致烂根、烂叶甚至死亡,有的还可以引发根腐、茎腐等病害的发生,因此,要及时排水。尽早将沟渠清理通畅,避免玉米植株在积水中浸泡时间过长,提高土壤的透气效果,避免发生玉米植株根系腐烂现象。通过挖排水沟、抽水等方式及时将田间积水尽快排走。如果玉米田间未见到明显的积水,可通过挖沟等方式进行沥水或者通过中耕的方式散墒,以破除土壤板结现象。如果玉米植株叶片上沾染较多污泥,则需要及时清洗干净,避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2、及时中耕散墒。田间积水、土壤渍害可影响到玉米根系的呼吸及植株生长。因此,玉米田内发生渍害后应及时开展中耕松土,将表层与底层土壤之间的毛细管水通道切断,在表层土壤中形成疏松的覆盖层,利于深层水分的快速散失,起到避免渍害发生的效果。一是对土壤内的温度、透气性、水分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二是利于玉米植株根系的生长,降低渍害对玉米植株的危害 3、科学应对倒伏。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之前发生倒伏,不需要人工扶正,穗部及以上部分能自行直立。如果玉米抽雄散粉阶段出现倒伏,需要进行人工扶正、培土等管理。玉米植株扶正后还需要在茎基部适量培土,并用脚踏实。如果心叶深埋入淤泥中,可将部分心叶割除,注意尽量少割,以免对玉米生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玉米花后若有的玉米植株倒伏程度严重,如果需要扶起,可采取多株捆扎的方式、彼此互相支撑,可以降低危害、减少损失。 4、及时防治病虫害。涝灾后,玉米田间含水量过多、湿度大,温度高,发生病虫害的几率大。如根茎部病害、瘤黑粉病、细菌性病害、大斑病、锈病、玉米螟、黏虫等。茎腐病的防治,可选择多菌灵500倍液等,对准根部、茎部喷施或者对准根部灌入,每7天喷1次,连续喷3次左右。叶斑病,可选择50%代森锰锌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蚜虫可用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玉米螟,防治的最佳时间在玉米处于拔节到喇叭口期,选择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也可制作毒土进行防治。防治病虫害时可添加芸苔素内酯等物质,对提高玉米植株的抗逆能力、增加防效有利。 5、辅助授粉增粒数。在玉米授粉期间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天气,会导致玉米果穗出现秃尖、结实率不高等问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必要的辅助授粉措施,一般可在玉米植株花丝吐齐后5天内开展辅助授粉。可采用植保无人机辅助授粉的方式,让无人机低空飞行,通过气流扰动促进花粉飘散,提高玉米结实率。 6、合理施肥。降水过多,水分下渗到土壤中或者田间积水排走等,都会导致玉米田间流失速效性养分。玉米属于需肥量大的作物,一旦发生涝灾后易导致缺肥症状明显,叶片的颜色由绿色转为黄色、淡绿色,大大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导致玉米籽粒减产。结合中耕松土,追施纯氮5kg/亩左右,亦可以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1%尿素水溶液,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和品质。 7、适期晚收。发生涝灾的玉米,可在天气条件适宜的基础上适当晚收,为籽粒灌浆创造条件,确保穗粒饱满、增加产量。选择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在籽粒含水量低于28%时进行收获;鲜食玉米,则收获的最佳时间在玉米吐丝后22~25天,果穗的收获要求连同苞叶一起采收;如果种植的玉米类型为青贮玉米,则适合在籽粒乳线约1/2、刚进入蜡熟期进行,此时玉米植株含水量以65%~70%为宜。 8、绝产及时改种。若出现绝产绝收的情况,则需要及时选择短季作物种植,如绿豆、白菜、萝卜等,以降低洪灾造成的损失。 二、强风倒伏防灾减灾技术 强降水经常伴随强风,容易造成玉米倒伏。根据倒伏时期和倒伏程度,因地因情施策。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之前发生倒伏,不需要人工扶正,穗部及以上部分能自行直立。如果玉米抽雄散粉阶段出现倒伏,需要进行人工扶正、培土等管理。玉米植株扶正后还需要在茎基部适量培土,并用脚踏实。如果心叶深埋入淤泥中,可将部分心叶割除,注意尽量少割,以免对玉米生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玉米花后若有的玉米植株倒伏程度严重,如果需要扶起,可采取多株捆扎的方式、彼此互相支撑,可以降低危害、减少损失。对于在开花后出现穗上部茎折的,要及时割除茎折部分,改善玉米田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灌浆强度;对于穗下部茎折比较严重的,要及早进行收获,作为青贮饲料使用,并及时改种其它速生作物。 三、干旱防灾减灾技术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较多,可能会出现旱涝急转。要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应对,降低干旱对玉米造成的不利影响。 1、幼苗期干旱。种子在发芽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水分。如果遇到干旱要及时浇水,保证出苗。玉米苗期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在生产上,一定时间的适度干旱,可以有利于促进幼苗根系发育,形成壮苗。 2、抽雄前干旱。玉米拔节期干旱会缩短基部节间,小喇叭口期干旱,会影响雌穗发育,严重时会推迟抽雄,穗子变小,穗粒数减少,甚至空秆。 3、开花授粉期干旱。玉米开花期前后遇干旱会大幅降低玉米产量。玉米授粉需要适期吐丝和散粉,如果发生干旱,吐丝不畅,抽雄迟缓,严重时会导致不能正常抽雄和吐丝,俗称“卡脖子旱”,出现雌雄不协调,授粉不良,甚至空秆。干旱还会影响花粉活力,花粉容易失水干瘪,活力下降或丧失活力而不能授粉,花粉因寿命缩短导致受精不完全或错过授粉期,形成稀粒棒或空棒。 玉米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若出现干旱,均应及时组织抗旱浇水。玉米苗期抗旱能力较强,适当干旱可以起到蹲苗效果,但大喇叭口到抽雄期如遇旱会造成“卡脖旱”,导致雌雄穗发育不同步,严重影响授粉,应及时灌水。因干旱造成植株生育迟缓的地块,应随水适当补充速效氮肥,以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四、冰雹防灾减灾技术 冰雹是我市较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可发生于玉米生长的不同生育时期。冰雹发生时常伴有狂风暴雨,给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往往造成玉米叶片破碎,降低光合作用,造成玉米植株有机营养供应不足,造成玉米不同程度的减产。雹灾一般发生范围小,可在灾害发生后,追施速效氮肥、磷肥,促使玉米尽快恢复生长。同时雹灾造成的伤口容易感染病害,应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增强玉米抗病能力,促进生长,一般每次间隔7~10天,连续喷2次即可。 五、高温热害防灾减灾技术 高温热害往往发生在玉米开花授粉阶段,容易影响花粉活力,造成结实性差、花粒、秃尖等现象,影响玉米产量。 1、影响雄穗发育。在孕穗阶段与散粉过程中,高温干旱会对玉米雄穗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当气温持续高于35℃时不利于花粉形成,开花散粉受阻,表现出雄穗分枝变小、数量减少、小花退化、花药瘪瘦、花粉活力降低,受害程度随温度的升高和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当气温超过38℃时,雄穗不能开花,散粉受阻。 2、影响雌穗发育。玉米抽穗开花期遇严重干旱或持续高温天气,高温不仅致使雌穗各部位分化异常,还会导致雌穗抽丝延迟、吐丝困难、发育不良,造成雌雄花期不协调、授粉受精率低,结实不良、籽粒瘦瘪。 3、生育期缩短。高温天气迫使玉米生育进程中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加速,各个生育阶段缩短。如雌穗分化时间缩短,雌穗小花分化数量减少、果穗变小。后期高温使玉米植株过早衰亡,提前结束生育进程而进入成熟期,灌浆时间缩短。 可通过选择耐高温玉米品种,调整玉米播期,运用合理的土壤耕作技术,加强水肥管理,根外追肥,同时配合施用化控调节剂等应对高温风险。高温发生前,可适当浇水,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并采用无人机低空飞行,增加扰动辅助授粉。 六、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应重点关注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三代黏虫和玉米穗虫。强降水过后,南方锈病、青枯病、叶斑病、蜗牛等喜湿性病虫害有偏重发生的可能,要注意搞好预测预报,适时防治。苗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及二点委夜蛾危害。 防治病害,可喷施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多菌灵、代森锰锌、三唑酮等;防治虫害,可喷施高效低毒的菊酯类、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应鼓励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在大喇叭口期全面实施“一防双减”,一次性喷施杀虫、杀菌药剂,减少后期害虫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保护植株正常生长。 七、绝产地块补救技术 对因灾造成绝产的地块,应根据灾害发生时间采取不同补救措施。苗期绝产地块,应及时抢种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或种植青贮玉米、速生蔬菜等,尽量减少损失。后期绝产地块,要及早清除田间植株,整地备播,为下季作物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