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采后茶园管理技术意见 | |||
|
|||
|
|||
我市茶园面积300亩左右,面积主要在沂源县、博山区等山区,今年5月气温偏高,温度波动幅度大,降水总体偏少,茶园出现旱情,6月份,茶园陆续进入停采修整期,合理做好干旱天气下的春茶采后管理,对恢复茶园生机、稳定茶叶生产至关重要。现结合当地生产情况,制定《春茶采后茶园管理技术意见》。 一、加强树冠管理 1.夏秋茶留养不采。今年春季,旱情较重,茶树长势较差,为促进树势恢复,建议夏秋茶留养不采或者夏茶不采、秋茶打顶少采,成龄茶园可进行深修剪,进入衰老期的茶园可进行台刈或重修剪,以此促进茶树养分积累,培养树冠树势,恢复茶园生机。 2.轻修剪。采摘夏秋茶的茶园,春茶结束后需对茶树进行轻修剪,修剪深度3~5厘米,在保持树冠蓬面的前提下, 剪去鸡爪枝、过密枝、徒长枝、丛生枝、枯枝、病虫害枝等,使养分更加集中。 二、加强肥水管理 3.及时补水。水源条件较好的茶园在清晨、傍晚采用滴灌、喷灌、浇灌等进行适时灌溉,每隔2~3天应灌溉一次。对新栽幼苗、幼龄茶园灌溉时,务必浇透。 4.划锄保墒。结合浇水或者降水,及时划锄,划锄深度5厘米左右,以疏松土壤,去除杂草。 5.追肥。在茶园得到有效水分补充后进行追肥,追肥可选用氮肥为主的复合肥或茶树专用复合肥,一般亩施纯氮6~10公斤(尿素约13~20公斤)。台刈或重修剪的改造茶园除施速效氮肥外, 应增施饼肥、农家肥、商品有机肥等。施肥时,在茶行间开挖施肥沟,深度10~20厘米,将肥料施入后立即覆土,并浇水。 三、加强遮荫覆盖 6.行间覆盖。建议对茶行间进行铺草覆盖,覆盖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选用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污染的花生壳、稻草、秸秆、杂草等,覆盖厚度3~5厘米,不能太厚,注意覆盖物要距离茶树根颈部10~15厘米,不要太近。 7.茶园遮荫。有条件的茶园可以采用遮阳网覆盖茶园,或搭建简易遮荫棚,特别是幼龄茶园和苗圃应加强遮荫。遮阳网离茶树蓬面至少应在50厘米以上,切勿直接覆盖在蓬面上,否则会加重危害。 四、加强病虫害防控 随着气温升高,茶园易发生黑刺粉虱、小贯小绿叶蝉等病虫害,要高度重视,做好预测预防。 8.黑刺粉虱。①物理防控。利用黄板和吸虫机械等诱集和吸走成虫,降低茶园虫口密度。②生态防控。通过及时采摘,带走产于嫩芽叶上的虫卵;结合茶园管理,利用水管或者喷灌等方式喷洗茶蓬,减少和干扰黑刺粉虱产卵;对发生特别严重、产量不多的茶蓬可考虑局部进行台刈,并及时清理枝叶上的虫体;对长势较弱的茶园,加强水肥管理,提高茶树抗病虫的能力。③药剂防控。初孵化若虫期,喷施99%绿颖矿物油;茶园内虫口基数大时,用药参考:15%唑虫酰胺1000倍液,加入99%绿颖矿物油30毫升;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100克/升吡丙醚乳油1500倍液;每亩用24%螺虫乙酯28ml+99%矿物油300毫升或20%呋虫胺40g+99%绿颖矿物油300毫升兑水60公斤,掌握在卵孵化盛期喷施,均匀喷洒在茶树叶背,重点喷施中下部叶片和枝条。④周年防控。黑刺粉虱发生严重的茶园,要在不采茶的季节,加强药剂防治,配合其他防控措施,持续压低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其危害。 9.小贯小绿叶蝉等叶蝉类害虫。①物理防治:利用黄板诱杀,根据叶蝉的趋黄性,在茶园中悬挂诱虫黄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挂灯的高度以高出茶树顶梢30~40厘米为宜。②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白斑猎蛛、螳螂及缨小蜂等。③化学防治:有机茶园推荐使用30%茶皂素水剂、0.5%藜芦碱可溶液剂,普通茶园可选用240克/升虫螨腈悬浮剂、150克/升茚虫威乳油(茶叶出口日本慎用)、10%联苯菊酯乳油、30%联苯·茚虫威、30%哒螨·茚虫威悬浮剂(茶叶出口欧盟慎用),注意轮换、交替使用。④生态防控:苗木移栽和引种栽培时,确保苗木上无虫;通过适时采摘和修剪,分批勤采带走茶芽和幼嫩枝条上的虫卵;间作决明子和益母草等芳香植物,园中种植行道树和梯壁种草蓄草,为蜘蛛类、缨小蜂类天敌昆虫提供庇护场所,以增强生态控制潜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