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农业务>现代农业
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发布日期: 2018-01-24 17:09:26 浏览次数: 字体:[ ]

黄瓜霜霉病是大棚黄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病害,如不及时防治,可给黄瓜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一、发病条件

黄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该病发生与植株周围的温湿度环境关系非常密切,发生起始温度为16℃左右,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6-24℃,低于10℃或高于28℃,较难发病,低于5℃或高于30℃,基本不发病。适宜的发病湿度为85%以上,特别在叶片有水膜时,最易受侵染发病。在温室大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霜霉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的蔓延速度很快,俗称“跑马干”,一旦有了中心病株,只需3~4次的扩大再侵染,即可酿成大灾,因此防治此病的关键是尽早发现中心病株或病区。

二、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成株染病后,最初是中下部的叶片反面会出现水渍状的淡绿色斑点,后斑点逐渐扩大病呈现多角形黄褐色,正面也开始显露,如果环境较潮湿,病斑会出现灰褐色的霉层,最后,病斑会扩大至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干枯。

三、防治

1、农业防治:一是清除老叶。在黄瓜盛果期要及时整枝吊蔓,减少叶面重叠,有利于空气流通,降低空气湿度。及时清除老叶和病叶病枝,进行集中烧毁或者填埋;二是合理浇水。实施全膜覆盖栽培,采用滴灌、膜下软管滴灌或膜下沟灌技术,浇水时间最好安排在晴天上午进行。三是科学追肥。植株生长期间对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吸收比例约2∶1,黄瓜采收后隔10天每667平方米随水追施20kg尿素,同时追施腐熟有机肥,以保证各种营养元素的充分供应,增强植株抗病性。盛瓜时在叶面喷0.5%糖尿液(白糖、尿素各0.5kg,加水100kg),可显著提高植株抗性。

2、生物防治: 利用病原菌的特点,可使用芽孢杆菌对病原菌进行抑制,另外,根据黄瓜本身的机制,喷施蛋白制剂也可以使黄瓜植株提高抗性,减少发病几率。

3、生态防治:一是进行变温管理。结瓜期可在晴天日出后,可使大棚迅速升温,达到25~30℃,30℃时进行通风,使温度最高不超过33℃,下午通风使温度降至20~25℃,上半夜温度控制在15~20℃,后半夜控温在10~13℃。阴天、下雨天应适当通风。当外界最低气温高于12℃时可整夜通风。 二是进行高温闷棚。利用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30℃以上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甚至死亡的特性,在霜霉病发生初期采用高温灭菌的方法处理2~3次,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可选晴天上午10∶00左右关闭大棚,将温度计挂于黄瓜生长点附近,使棚内温度尽快升至45℃左右,保持2小时,然后缓慢放风降温。由于高温易对黄瓜造成灼伤,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苗期或植株生长弱的大棚不宜采用;第二连续阴雨天后忽然转晴禁止采用;第三闷棚的前一天或当天上午必须浇水,以保证黄瓜的需水和棚内的湿度;第四闷棚期间应不断检查棚温和植株生长点的情况,严防高温灼伤。三是进行湿度调节。霜霉病菌孢子产生的适宜相对湿度为85%以上,将棚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能有效防止霜霉病的发生。在外界气温高于18℃时,开棚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同时要完善排水设施,防止棚内积水。

4、化学防治:霜霉病病原菌的蔓延速度很快,所以要及时防治。最好是定植后喷施一次,开花初期喷施一次,发病初期尽早喷施农药,隔7-10田再喷一次,如此连续2-3次,每月不能超过4次。具体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大生可湿性粉剂等,使用时可轮换施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性,还可提高药效。在出现中心病株时,可按每亩面积用百菌清烟雾剂0.5-l公斤的量分散点燃后,闷棚熏蒸一夜,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程度。病菌数量大时,可隔3-4天,再重复一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