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农业信息2006第20期 | |||
|
|||
|
|||
[本期要目] ▲桓台县“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活动正式启动 ▲我市食用菌生产呈现四大亮点 ▲山东昌乐县利用短信群发系统破解“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我市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争取省以上财政扶持资金规模实现新突破 桓台县“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活动正式启动 近日,桓台县“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活动启动仪式暨农广校实用技术培训班在田庄镇小庞村举行。中央农广校、市农广校、桓台县农业局以及田庄镇的有关领导、专家参加了启动仪式。并向10个试点村赠送了科技书籍2800余册、录音带3000余盒,小庞村300余名村民听取了小麦农艺节水专家讲座。(市农广校 王登奎) 我市食用菌生产呈现四大亮点 全市食用菌总面积已近600万平方米,投料达到12万吨,总产量9.7万吨,总产值3.16亿元,年出口创汇600余万美元。食用菌生产主要呈现四大亮点。一是工厂化生产。2005年我市工厂化食用菌工作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年内,淄博七河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年产姬菇400万袋,年产值3000万元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车间;高青诚信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筹措资金500多万元,征用土地30余亩,率先建成了1500平米可用于周年生产、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金针菇自动调温工厂化生产车间,年产优质无公害金针菇50万公斤。二是外向型发展。涌现出了淄博七河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上海荣善(淄博)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食用菌出口企业。2005年,仅淄博七河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姬菇、花菇出口额就达到了300万美元。三是品种珍稀化。开展了“50万平方米珍稀食用菌综合技术开发”,鸡腿菇栽培面积发展到8万平方米,草菇发展到10万平方米,极品花菇由现在的15万平方米发展到20万平方米,袖珍菇发展到2万平方米,白灵菇发展到1万平方米,金针菇发展到2万平方米,杏鲍菇发展到2万平方米。四是生产反季节。实施了“100万平方米反季节优质食用菌基地建设”,建成了遮荫棚、防空洞等反季节香菇栽培面积达23万平方米,防空洞、土洞以及棚架反季节双孢菇栽培面积达70万平方米,反季节鸡腿菇栽培面积达4万平方米,秀珍菇、阿魏菇等反季节珍稀菇类栽培面积达3万平方米。(市蔬菜办 孙东文) 山东昌乐县利用短信群发系统破解“农业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难题 昌乐县农业局投资建起了“昌乐农讯通”短信服务平台,把全县所有拥有手机的涉农人员,按照每人种植养殖及经营活动特点,分成不同的小组,储存在短信平台上,当需要为农民进行科技信息服务时,可根据信息、科技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服务对象。针对最近因气候等原因,大量大棚西瓜流行炭疽病情况,该县农业局先把防治本病的技术措施编辑好,通过“昌乐农讯通”短信服务平台,发送到“大棚西瓜种植户”一组,这样,所有大棚西瓜种植户立即就收到来自“昌乐农讯通”的技术信息。由于农民把手机随时带在身边,能及时收到“昌乐农讯通”为他们提供的免费服务。农民朋友若有疑难问题,可发送短信到短信平台,农业局及时组织有关专家为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再编辑成短信发送给要求服务的农民。(农经与市场信息科 朱锡玉摘自山东农业信息网) 我市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争取省以上财政扶持资金规模实现新突破 我市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扶持资金达到3763万元,比2005年增长228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083万元,增加236万元。争取土地治理开发面积8.5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其中贴息贷款项目1个。(市开发办 高山)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