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经济出现重大转型 非农产业使农民增收 | |||
|
|||
|
|||
城市制造业向农村延伸,农村基础设施向城市靠拢,传统农业自身梯次裂变,依靠三驾马车的奋力突围,山东农村经济出现重大转型,非农产业连续两年超过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力量,建国50多年来这还是地一次。 位于山东高密的孚日家纺集团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家纺企业,就是这样一个70%产品出口的大企业,所有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农村由农家妇女完成。 记者孙炜炜:“这里就是孚日集团设在高密市注沟镇东注沟村的生产车间,这里出来的产品可以直接装车外运,每天都有5万多条毛巾从村里启运,送到欧洲大陆市场。” 目前孚日集团在5个乡镇都设立了这样的村头车间,70%的家纺产品从村前屋后直通海外市场,2000多农家妇女在家门口当上工人。 孚日集团董事长孙日贵:“整理工序的劳动力需求量比其他工序多4倍,工厂设在农村也是一种劳动力资源优化组合。” 山东高密市注沟镇东注沟村农民田建萍:“在这里干不耽误农活,家里的活一早一晚就干了,一个月1000多块钱。” 山东高密市注沟镇党委书记孙晓非:“解决了三难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二是劳动力转移难、三是乡镇财政增收难,这一个厂子每年就可以给我们提供100万元的利润。” 2003年山东省吹响制造业强省建设号角,三年来山东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经过县域经济的传针引线,制造业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全面升级,从最初的吸纳劳动力到原料收购、包装运销、初级加工,全方位向农村延伸,工业农业你来我往,农村非农产业四面开花,山东制造业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业不仅带动全省1300万亩棉花全部完成结构调整,而且70%的皮棉籽棉加工放在农村,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厂不进城走上致富路,1万多家食品加工业中80%直接设在农村,2400万农民离土不离乡,跨进制造车间,年人均收入比从事传统种植业增加1000多元。解说:这里是温州商人投资的莱芜市寨里镇鲁中温州商品批发城,每天有上百万元的产品在这里集散,一个批发城带起十里八村的3万多人从事运输、餐饮等职业,成为寨里镇最大的经济产业。 山东莱芜市寨里镇鲁中温州商品批发城总经理朱飞同:“这里的路水电基础设施完善,跟城市差不多,投资成本却比城市降低40%。” 山东莱芜市农业局局长王道坤:“近三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每年增加4亿元,农民收入增幅超过10%以上,这其中二三产业发展最迅速。” 近三年来山东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超过一百多亿元,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城乡环境差别进一步缩小,不仅铺就了城市二三产业进村入户的坦途,也催生壮大起大批农村非农产业,目前山东省已经有630多个乡镇形成一乡一业、1400多个村庄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副业产业,这些乡村的副业均已超过传统主业—种植业。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自身的裂变也成为山东农村非农产业飞速发展的主动力,目前山东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超过48%,初步实现生产市场化、组织企业花、生产标准化和布局的区域化的现代农业,从总量达6200万的农民中释放出3000万剩余劳动力,山东省已经为此排出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间表。从农业产业直接裂变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万家,而且正在以每年上千家的增幅递进。 非农产业异军突起,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山东农村经济进入历史上难得的大规模高水平转型期。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山东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871.1元,超过去年全年收入总和。其中非农产业现金收入2102.7元,同比增长20%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超过七成,而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却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这也是山东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连续第二年超过传统农业产业。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刘同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增收渠道的多元化,说明山东农村经济正在走向成熟,农民增收的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